|
會來我blog的∼大多是喜歡動物的朋友
在此∼我鄭重向大家推薦一個跟動物有關的攝影展:
張茵嘉攝影展/動物們會記得
Chacha Chang Photo exhibition /Try To Remember
在台灣∼
長久以來動物相關議題一直很邊緣
也很少會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題
因此
當我知道【張茵嘉攝影展∼動物們會記得/try to remember】這個以動物為主題的攝影展時
真是大大的吃了一驚!
雖然還沒參觀展覽
但從張茵嘉寫的以下幾句∼就讓我感動與難過莫名
有時候,他們會想起曾經踩過的柔軟泥土
想起家鄉的風吹過那片大草原的溫暖味道,
會想起遙遠的家人和同伴
還有那片自由的土地、曾擁有他們的溫柔、懷抱著他們巨大的愛
想起當時的生命曾經如此強韌、並充滿著力量.
動物園裡,有多少動物遠離了牠們原來的棲地,來到我們口中的"快樂天堂"
被迫習慣著不相同的氣候,生態,覓食習慣,及狹窄的生活空間,
忍受著遊客的目光,嘲笑,以及不間斷的打擾還有無止盡的孤獨.
希望大家可以透過我的創作
一起來關心這些動物園裡的動物們.
我們也許一時間無法改變動物園存在的事實
但我們可以從''觀看''的角度開始改變,進而去改善人類為動物帶來的麻煩.
張茵嘉攝影展/動物們會記得
Chacha Chang Photo exhibition /Try To Remember
展期:2008.11.07∼2008.12.31
展出時間: 12:30∼23:00
展出地點:台北市泰順街50巷24號1樓 (02)2364-6738
(搭捷運的朋友請從台電大樓的三號出口出入)
雖然我還沒北上參觀展覽,但心裡還蠻期待的
「動物們會記得」的展期到12月底∼請大家踴躍去參觀
給具有主題及社會意識的攝影展與攝影師鼓勵
張茵嘉的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ha273
以下是我的囈語∼跟展覽無關!
在我的觀念裡:沒有社會意涵的藝術創作其實蠻無病呻吟的
當然啦∼這樣的看法很左派也很主觀
透過藝術創作∼
藝術家的確可以揭櫫某些理念、或提出不同的反省視角挑戰既有的陳腔濫調
這正是藝術具有積極的面向∼可以脫離孤芳自賞、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無知與淺薄!
只有深邃動人的藝術∼才具有啟迪性靈的巨大能量
【張茵嘉攝影展∼動物們會記得/try to remember】讓我們將目光注意到動物園的動物
我們從小對動物園的印象不外是:有好多可愛動物的溫馨樂園
裡頭住著許多無憂無慮的可愛動物
但∼這是個長期被人為建構像的超級假像
回顧動動物園甚至是博物館的歷史∼都與殖民�帝國主義的崛起有關
當時的幾個殖民列強國家,從全世界蒐羅了各種的寶物
如文明古國的文化遺產(文物)及世界各地的珍奇動物
歷史文物被送進博物館
珍奇動物被送進動物園
當掠奪來的文物與動物進入博物館與動物園並經過美化與包裝後
殖民�帝國主義國家巧妙的將恣意強搶豪奪的惡行掩蓋在學術與教育的外衣下
以上粗淺談到的
正是博物館與動物園這兩個機構的歷史真相!
所以∼請大家不要天真的認為
博物館是傳承並展示歷史的神聖機構
動物園肩負保育與教育的功能\r
講到動物園∼
動物園以保育與教育之名,強迫動物被囚禁及觀看
在國際間早已不斷被檢討其所提供的「形象與行為示範」
並非正面的生命教育或是保育教育
而往往只是娛樂人類的商業炒作
因此越被稱為「明星」的物種越被歡迎
反之,全世界各地卻有許多物種正面臨絕種的威脅
科學研究顯示,被人工圈養的野生動物
長期在封閉、單調、無聊的環境裡
由於無法表現自然習性,往往產生不正常行為
如「刻板症」(固定方式、地點、距離來回,頻率高且無特定目的之動作)
食糞症、自殘、嘔吐、乞食
以及過度「靜止」(長時間坐、躺或睡—不活動),過度「移動」等等
以被圈養在木柵動物園的台灣特有動物台灣黑熊為例
許多台灣黑熊有不斷在洞口來回搖晃的刻板行為已經持續達四年以上
黑熊會好幾個小時重複繞圈、晃腦、踱步
然後再出現眼神呆滯無助的呆坐
很多遊客不明白動物異常行為的表現,反而嘲笑牠們了「搖頭丸」
而∼這居然是號稱提供動物保育與生命教育的動物園作出的示範!
可憐的還有政治動物:貓熊
多年來貓熊一直被中國當政治外交的禮物
現在∼貓熊又肩負兩岸和平大使的身分即將來台
這真是政治凌駕一切的愚蠢決定
中國這個野蠻沒有文明對動物更是不尊重的國家
作出拿貓熊當政治禮物送給台灣的決定我毫不意外
但台灣政府∼怎也毫不思索的就答應
甚至還發生好幾個縣市搶著要貓熊落腳的爛戲
其實我們可以拒絕∼然後把拒絕的原說清楚:
真正對貓熊好的∼是讓牠們留在「自然棲地」復育!
更該檢討的是打著「教育」及「保育」名號的動物園
他們該做的是應該多關懷台灣特有物種的保育及棲地復育
而不是捧著遠來的嬌客當寶
在這場政治凌駕一切的爛戲∼動物一直是最無辜被宰制的一群
據新聞報導∼
木柵動物園為「兩隻貓熊」編列每年約 550萬元的「飼養研究」經費
幾乎同等於「台灣黑熊保育研究計畫」7年所需
此外更有保育團體呼籲:
「要養貓熊,先將目前園內其他熊科動物的刻板行為治療痊癒,否則免談!」
|
|
|